令维军, 1968年生,博士,教授,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客座教授,甘肃省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负责人,甘肃省全固态激光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甘肃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天水市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天水师范学院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2005.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同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西安光机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6年9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7年7月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天水师范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产生超强超短激光脉冲的新原理与新技术研究,超短脉冲产生、放大及光学频率变换研究,全固态激光器及光学超晶格的频率变换研究,阿秒激光物理与技术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实现最低阈值的飞秒激光器锁模自启动运转,获得过国际上飞秒宽带参量放大(OPA)最高指标。在日本东京大学进行过短期学术交流,2012.1-2013.3在韩国浦项大学亚洲阿秒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专项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与企业联合获得横向项目近100万,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甘肃高校科技进步奖各一项,中科院所长表彰奖一项。现在为《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ChinesePhysics Letter》,《光子学报》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审稿人,国家自然基金数理学部通讯评审专家。出版《超短激光脉冲产生与放大》《准相位匹配及光学频率变换》专著两部,在Applied Optics,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Journal of Optics,Optics Express, Appl. Phys.Lett,物理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和EI文章80余篇。
主要科研项目简介:
在宽带超短激光光源产生方面,根据测不准原理,越宽的光谱信息量越大,但宽的光谱意味着窄的脉冲,为了获得这种宽带超短激光脉冲,先后获得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宽带超短激光产生和放大进行系统研究,这些项目包括:1、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高效率阿秒脉冲驱动源产生研究(NO.60878020);2、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全固化掺铥激光同步泵浦的中红外飞秒光参量振荡器(NO. 11774257);3、自然基金地区基金项目:锁模运转的低阈值掺铥激光器(NO.61465012);4、自然基金地区基金项目:太阳能光伏LD抽运的近红外低阈值激光器(NO.61564008),尤其是在2微米超短激光脉冲产生方面,率先在国际上实现三种新晶体超短激光脉冲输出,在该放向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在高功率红外激光光源研发方面,针对国家对高功率可调谐3-5微米光源应用需求,与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超短脉冲、单频及中红外激光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NO.2017YFB0405200),课题四:高功率宽调谐中红外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该波段处于大气的窗口波段,在遥感、光电对抗、激光雷达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已顺利完成所有指标。
在高精微纳加工方面,激光是最快最硬的“刀”,尤其是飞秒激光能将巨大能量积聚在超短的时间和微观的空间内,具有高峰值功率和强度,针对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晶圆加工、晶圆表面修复和表面清洗的需求,瞄准地方产业急需解决的技术瓶颈,联合申请到新型加工光源项目:1、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引导项目:基于微纳激光加工新型光源研发(2020C-23);2、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先进制造新型激光光源研发(21YFIGE300)。这些项目针对甘肃十大生态产业中先进加工方向,主动联系企业,联合攻关,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令维军十分重视新型激光器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目前和禾木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激光器原理教学系统”,该产品已用于西安邮电大学和西安武警工程大学实验室;同时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为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高功率掺钛蓝宝石飞秒放大系统”,具体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项目(西北大学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申报,西北大学牵头,主持人:袁洪林教授,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主持人:令维军教授:超快激光剥蚀原位微区分析系统研制(NO.41427804),目前已完成样机,用于古代矿岩形成机制的探索。为了推广激光技术应用研究,实验室承担了6个与激光技术相关的横向课题,主要围绕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和控制技术。基于新能源利用的需求,实验室研发了一台“太阳能驱动的Nd:YAG全固态激光器”,主要用于无电网地区激光应用和激光教学实验应用,目前正与公司联合进行产品推广。下一步,我们将与国内半导体封装知名企业天水华天科技和白银有色金属集团进行激光微纳加工方面应用研究,同时联合生化学院进行激光育种的初步研究,做好做强激光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