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科研动态

部门首页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师行先锋之科研人物•雒江生--​“慢工出细活”的品质不致失传

2019年01月02日 09:05    科研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师行先锋之科研人物•雒江生

    

“慢工出细活”的品质不致失传

“彭铎先生在授课时说:‘黄侃先生当年告诫学生,五十岁前不要急着发表论著,学问还未成熟,功力不足,会被人笑话。’我铭记在心。”——雒江生

雒江生先生

雒江生:男,汉族,生于一九三八年,甘肃省秦安县叶家堡村人。1950年入小学,1954年入初中,1957年入高中,1960年考入甘肃师大(今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六四年大学毕业,任教于天水师范学校,后任职于天水市教育局。1981年调入天水师专(今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讲授古代汉语、古典文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课程。曾任中文系主任、国学研究所所长、天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与音韵训诂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雒江生为天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在退休之后孜孜不倦的著述,更为天水师范学院的教授和学者们确立了这样的信念:学术研究是一生的事业,追求真理是永恒的最大的幸福。

一、作为教师,他在塑造灵魂中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雒江生先生1964年大学毕业,登上神圣的知识讲台,除做过短期的教学管理工作外,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讲授过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等专业基础课和训诂学、目录学、诗经选读等专业选修课,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把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都无私地倾洒在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数十年来,他手不释卷,孜孜不辍,在给莘莘学子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过程中,他寻找并彰显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即便是退休之后,他仍奉献余热,兼任西北师大古汉语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惑、授业、传道,不求轰轰烈烈,只问无愧于心,诠释着生命坚韧的意义。

雒江生先生的教学风格是朴实而有方。比如他在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时,在教学组织上以古代经典文选作为载体,最基本的方法或主线,就是认字、识字。由于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整体,所以,雒先生讲解字义时往往跟字形、字音联系,广征博引,互证互求,将相关的古书注解内容尽可能详尽地糅合到古汉语教学之中,效果极佳。先生也善于找出散布在文本之中的重点词汇,通过文字符号的探寻考辩让学生领会其内在蕴意;同时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这样的教学最基础、最本色,也最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一九九五年,雒江生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二、作为学者,他在继承近代国学章黄学派中追求卓越

雒江生先生是古文字训诂学专家、国学大师黄侃的再传弟子,深受清代乾嘉朴学考证学风与近代国学正宗章(太炎)黄(侃)学派的影响,主张以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为学术开路。雒江生先生在文字学、训诂学、方言学、古典文学与古代历史等方面均有丰硕的创获,在汉语言文字学界尤其在训诂学界有着深厚的造诣和良好的声誉。雒江生先生发表有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许多文章和学术观点都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1978年,四十岁的雒江生先生写成《论汉字声符削繁》一文,运用汉字结构理论评议当时公布的第二批简化汉字。此文于1979年在《甘肃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二十年后,国内几家学术团体进行论文评奖,此文被评为一等奖。2004年,人民日报社选编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理论文选,此文以“立意新颖独到,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入选《盛世中华·理论动态篇》一书。

1984年,雒江生先生写成《释蓐食》一文,综合使用古今文、古方言、古文献材料,比较互证,抽绎考释,讨论了《左传》、《史记》、《汉书》等古书所用“蓐食”一词的本义,对汉代以来直至清代训诂名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训诂成说,提出了修正意见。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铎认为“足发千古之疑。”此文于1985年在《语文研究》第三期发表。在此同时,雒江生先生写成《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一文,在《文学遗产》1984年第四期发表。此文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与后记的一首诗,本非一文,而是后人误合。对此新颖的学术观点,被中文系同仁评价为:“考证结论正确,可为定论。”

最能体现雒江生先生深厚学术功力的论文代表作,是发表在文史考证权威学术刊物《文史》第三十八辑的考证长文《秦国名考》。此文综合运用甲骨文、金文与古史文献,不仅考证了“秦”这一国名的由来,同时也考证了“周”、“齐”、“晋”等西周国名的由来,发前人所未发,被西北师范大学著名学者郭晋稀先生誉为:“这是用自己的独创写成的长篇巨制。”据雒江生先生自述,“《秦国名考》一文的研究写作历时十年,三易其稿。”他说自己对“秦”字的考证,“最初是在1981年天水师专《教学研究》(《天水师专学报》的前身)创刊号发表的《成纪辑闻》一文中。”其考释内容为:“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结构、古代汉语同源字以及古方言、古史地理等方面,考证‘秦’字本义为古代养马的饲料‘谷草’,也名‘毛谷’,秦人祖先因种‘草谷’为周王朝养马受封而立国,故国号为‘秦’。”后来,雒江生先生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形成《释“秦”——西周国名考之一》一文,发表于《天水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雒江生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保持着原有的观点并强调认为:“‘秦’字的本义是‘密植丛生的谷子’,它的形象,就是后代民间种植的‘草谷’。”并认为:“秦人的祖先是靠种‘秦’(草谷)养马而受封立国的,为了标示立国根本,因而把国名就叫做‘秦’。”而最终的研究成果,就是考证全面而深入的《秦国名考》一文。全文16开凡11页,是雒江生先生系列考“秦”文章的终结之文。

雒江生先生以其朴素、踏实、严谨的研究风格,为我们树立了重证据、讲实例、不空谈的学术榜样。

三、作为知识分子,他把著书立说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退休之后,雒江生并没有刀枪入库,而是更加专注地开始了著书立说的事业。

1986至1996十年间,雒江生先生潜心撰成《诗经通诂》一书,全稿六十多万字,1998年三秦出版社首版,2000年重印,获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此书对前人的《诗经》训诂作了梳理、总结与修正,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我国当代著名古典文化学者霍松林评价为:“体例精当,资料翔实,是一部贯通古今解《诗》精义的好书”,也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赵逵夫先生认为“是近几十年出版的研究《诗经》语言文字训诂方面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1997年,雒江生先生动笔撰写他的第二部学术专著《尚书校诂》,至2007年稿成,又至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时雒江生先生已是八十高龄。

在《尚书校诂》从稿成到出版的十年间,为了保证著述的质量,雒江生先生以其年近八旬的高龄,与出版社往来返复,多次校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其千锤百炼的过程胜过曹雪芹《红楼梦》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此书繁体竖排,煌煌六百页巨册,共十三卷,前十卷是对汉代今古文《尚书》二十八篇的文字校勘与经义训解,后三卷是对东晋晚出二十五篇伪古文《尚书》的校勘注解。全书表现出一位现代学者对祖国远古文化思接千载的虔诚敬仰,也表现出一位陇右学者不拘一“地”、视通万里、勇超地域限制的学术胸怀。

尤其让人敬佩的是,雒江生先生的《尔雅正诂》及《诗经订诂》这两部著作,业已完稿并已交付中华书局,不日即将面世,而雒江生先生孜孜不倦、老当益壮的另一部学术专著《尚书注译》也正在辛勤的撰写之中。

雒江生先生这种“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的研究态度,一方面让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另一方面也让他仔细推敲、千锤百炼。较之如今大部分学者们突击写书、率尔成篇的做法,相去实在难以道里计,区别也在云泥霄壤之间。雒江生先生甘于寂寞,皓首穷经,淡泊宁静,给我们树立起了卓立不群的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相信,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必将对后人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撰稿:杨  婷

                                                      审核:王文东

关闭

版权所有@天水师范学院科研管理处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南路 邮编:741001

管理员信箱:tssykyc2012@126.com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57号   陇ICP备15003457号